壽康寶鑑白話簡體字橫排
壽康寶鑑白話簡體字橫排 本 书《 寿 康 宝 鉴 [...]
壽康寶鑑白話簡體字橫排 本 书《 寿 康 宝 鉴 [...]
壽康寶鑑白話編譯 《壽康寶鑒》原名《不可錄》,由印光大師編訂而成,既告誡青少年,氣血未定之時,不要沉迷於不健康的黃色書刊,以防摧殘身體,消磨意志,荒廢學業; 也提醒世人夫妻生活應按照古德和經典的教誨而有所節制。 印光大師有一弟子因房事誤送性命而非常痛心,想到世人在這件事上喪命的人不計其數,發心將《不可錄》重新增補修訂,排印成書,廣泛流布,以警醒世人。 《壽康寶鑒》闡明了色慾與健康夭壽的利害關係,告訴世人如何長壽和健康,全書分為序題、警訓、事證、立誓、戒期、求子、附錄等章節,記載了淫慾之害、戒除的格言以及福禍悔過的案例,分析和陳述了持戒的方法、日期以及其中的忌諱。 本網站分享了壽康寶鑒白話文和壽康寶鑒原文,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閱讀《壽康寶鑒》,悟透其中的道理,享受富壽康寧的幸福,永離貧病夭折的禍患! 閱 [...]
壽康寶鑑白話編譯 《壽康寶鑒》原名《不可錄》,由印光大師編訂而成,既告誡青少年,氣血未定之時,不要沉迷於不健康的黃色書刊,以防摧殘身體,消磨意志,荒廢學業; 也提醒世人夫妻生活應按照古德和經典的教誨而有所節制。 印光大師有一弟子因房事誤送性命而非常痛心,想到世人在這件事上喪命的人不計其數,發心將《不可錄》重新增補修訂,排印成書,廣泛流布,以警醒世人。 《壽康寶鑒》闡明了色慾與健康夭壽的利害關係,告訴世人如何長壽和健康,全書分為序題、警訓、事證、立誓、戒期、求子、附錄等章節,記載了淫慾之害、戒除的格言以及福禍悔過的案例,分析和陳述了持戒的方法、日期以及其中的忌諱。 本網站分享了壽康寶鑒白話文和壽康寶鑒原文,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閱讀《壽康寶鑒》,悟透其中的道理,享受富壽康寧的幸福,永離貧病夭折的禍患! 閱 [...]
念力的秘密分享 前幾個月有一位同學送一本書給我看,這個書叫《念力的祕密》,它的副標題叫「叫喚自己的內在力量」,是從外國文字翻譯過來的, 份量很大。這是一份近代的科學報告,研究量子力學的。裡面所說的跟大乘佛法大部分都相同,非常接近,很值得我們參考。我把這部書看完了,重要的部分節錄成 十頁,我節錄出來的十頁分發給大家。從近代科學新發現的這些報告,我們有理由相信,二、三十年之後佛教不再是宗教了,是什麼?高等科學、高等哲學,可能會 被一些哲學家、科學家統統接受。他們最新的發現,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把這個問題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我這是摘錄它的全書片段,我們一條一條來分享。 淨空法師分享 閱 [...]
放生問答 放生十大功德 印光大師 (一)無刀兵劫。世上刀兵大劫,皆由人心好殺所致。人人戒殺放生,則人人全其慈悲愛物之心,而刀兵劫運,亦自消滅于無形,此轉移世運之絕大運動也,深望大政治家,大教育家,大農工家,注意於此,力為提倡,必有絕大效果。 (二)集諸吉祥。吾人一發慈悲之心,則喜氣集於其身,此感應必然之理。 (三)長壽健康。佛經云:戒殺放生之人,得二種福報。一者長壽。二者多福多壽無病。 (四)多子宜男。放生者善體天地好生之心,故獲宜男之慶。 [...]
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俞淨意先生,江西人,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年(一五二四年),卒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年(一六一二年),本名俞都,字良臣,享壽八十八歲。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,記述了俞淨意先生一生之行為事跡,揭示了人生命運、家庭福祉之因果真相,詳細精彩!他博學多才,十八歲考上秀才,並與幾位朋友設立文昌社,開館授徒,勸人為善,敬惜字紙,做種種善行,自以為善良,在他人眼中亦是謙謙君子,學行俱優之學者,受人尊敬。然而,一生貧窮潦倒,命運乖舛,生有子女共九人,存活者僅有一子一女,其餘皆生病夭折。唯一的兒子,卻在八歲時走失。自忖「平生無大惡,為何慘遭上天懲罰」?後因,虔誠祈禱於灶神,蒙灶神慈悲點化,諭知其雖有善行,卻念頭太惡,意地不淨,所行之善專務虛名,毫無真實。經此點化,恍然大悟,痛改前非,實行善事,自改其號曰淨意道人,立誓從真實心中做一切善事。 [...]
聖學根之根(第七冊)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《養正遺規》的序文中寫道:「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,才會有真正的人才。教育的端正自家庭開始,人才的成就自兒童開始。《易經》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來代表蒙卦,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才,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裡呀!『蒙以養正,是為聖功』,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!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,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了,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?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!」 諺云:「訓子須從胎教始,端蒙必自小學初。養子不教如養驢,養女不教如養豬。」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,十五歲入大學。而在明朝末年,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:「古時人心質樸、風俗淳厚,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。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,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,遭物欲腐化了。再晚兩年才入小學,即使父教師嚴,也要費上一番手腳。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?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,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。」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,末學實在不敢想像: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? 閱 讀 文檔來源: [...]
聖學根之根(第六冊)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《養正遺規》的序文中寫道:「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,才會有真正的人才。教育的端正自家庭開始,人才的成就自兒童開始。《易經》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來代表蒙卦,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才,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裡呀!『蒙以養正,是為聖功』,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!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,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了,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?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!」 諺云:「訓子須從胎教始,端蒙必自小學初。養子不教如養驢,養女不教如養豬。」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,十五歲入大學。而在明朝末年,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:「古時人心質樸、風俗淳厚,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。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,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,遭物欲腐化了。再晚兩年才入小學,即使父教師嚴,也要費上一番手腳。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?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,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。」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,末學實在不敢想像: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? 閱 讀 文檔來源: [...]
聖學根之根(第五冊)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《養正遺規》的序文中寫道:「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,才會有真正的人才。教育的端正自家庭開始,人才的成就自兒童開始。《易經》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來代表蒙卦,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才,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裡呀!『蒙以養正,是為聖功』,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!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,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了,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?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!」 諺云:「訓子須從胎教始,端蒙必自小學初。養子不教如養驢,養女不教如養豬。」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,十五歲入大學。而在明朝末年,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:「古時人心質樸、風俗淳厚,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。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,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,遭物欲腐化了。再晚兩年才入小學,即使父教師嚴,也要費上一番手腳。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?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,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。」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,末學實在不敢想像: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? 閱 讀 文檔來源: [...]
聖學根之根(第四冊)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《養正遺規》的序文中寫道:「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,才會有真正的人才。教育的端正自家庭開始,人才的成就自兒童開始。《易經》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來代表蒙卦,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才,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裡呀!『蒙以養正,是為聖功』,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!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,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了,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?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!」 諺云:「訓子須從胎教始,端蒙必自小學初。養子不教如養驢,養女不教如養豬。」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,十五歲入大學。而在明朝末年,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:「古時人心質樸、風俗淳厚,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。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,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,遭物欲腐化了。再晚兩年才入小學,即使父教師嚴,也要費上一番手腳。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?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,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。」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,末學實在不敢想像: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? 閱 讀 文檔來源: [...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