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SEO!將網站提交到各大搜尋引擎,讓網頁被看到-登錄頁面入口整理

要將網站的SEO搜尋引擎優化,很重要的是能有效的提升網站在搜尋引擎中的曝光率,透過各大網站管理員工具提供的鏈結提交管道,人工在Google、Baidu百度、Yahoo(Bing)、Sogou搜狗登錄網頁,提交想被收錄的網址URL,讓網路蜘蛛(網路爬蟲)檢索的速度能更快一些,至於網站上線後能在搜尋引擎順利搜尋到的時間不太一定,也不保證有提交就會被收錄,可查詢搜尋引擎收錄的結果。切記網站的SEO要優化,最重要的關鍵還是整體網站內容與使用者體驗。

|2020-08-01T15:28:43+08:007月 27th, 2020|一米博客, 网站设计|

每个人一生都有四个”情人”,但生死不离的只有一位

如果让大家把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排个顺序的话,我想绝大部分师兄的前三位应该是这样的——健康(包括长寿),钱财,家庭和睦,这三样确实也是世俗间最重要的东西。而从佛法的角度来说,这其实就是色身,外物,眷属,再加上佛法中最重要的业力,这四样东西也就构成了我们绝大部分人的一生,衣食住行都在其中了,也包括修行。

|2020-09-07T15:27:00+08:007月 27th, 2020|一米文摘|

俞淨意公遇灶神記

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        俞淨意先生,江西人,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年(一五二四年),卒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年(一六一二年),本名俞都,字良臣,享壽八十八歲。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,記述了俞淨意先生一生之行為事跡,揭示了人生命運、家庭福祉之因果真相,詳細精彩!他博學多才,十八歲考上秀才,並與幾位朋友設立文昌社,開館授徒,勸人為善,敬惜字紙,做種種善行,自以為善良,在他人眼中亦是謙謙君子,學行俱優之學者,受人尊敬。然而,一生貧窮潦倒,命運乖舛,生有子女共九人,存活者僅有一子一女,其餘皆生病夭折。唯一的兒子,卻在八歲時走失。自忖「平生無大惡,為何慘遭上天懲罰」?後因,虔誠祈禱於灶神,蒙灶神慈悲點化,諭知其雖有善行,卻念頭太惡,意地不淨,所行之善專務虛名,毫無真實。經此點化,恍然大悟,痛改前非,實行善事,自改其號曰淨意道人,立誓從真實心中做一切善事。   [...]

|2020-08-01T16:33:23+08:007月 27th, 2020|佛教經典|

聖學根之根(第七冊)

聖學根之根(第七冊)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《養正遺規》的序文中寫道:「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,才會有真正的人才。教育的端正自家庭開始,人才的成就自兒童開始。《易經》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來代表蒙卦,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才,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裡呀!『蒙以養正,是為聖功』,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!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,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了,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?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!」 諺云:「訓子須從胎教始,端蒙必自小學初。養子不教如養驢,養女不教如養豬。」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,十五歲入大學。而在明朝末年,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:「古時人心質樸、風俗淳厚,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。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,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,遭物欲腐化了。再晚兩年才入小學,即使父教師嚴,也要費上一番手腳。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?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,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。」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,末學實在不敢想像: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? 閱 讀 文檔來源: [...]

|2020-07-27T11:06:21+08:007月 27th, 2020|佛教經典|

聖學根之根(第六冊)

聖學根之根(第六冊)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《養正遺規》的序文中寫道:「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,才會有真正的人才。教育的端正自家庭開始,人才的成就自兒童開始。《易經》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來代表蒙卦,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才,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裡呀!『蒙以養正,是為聖功』,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!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,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了,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?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!」 諺云:「訓子須從胎教始,端蒙必自小學初。養子不教如養驢,養女不教如養豬。」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,十五歲入大學。而在明朝末年,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:「古時人心質樸、風俗淳厚,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。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,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,遭物欲腐化了。再晚兩年才入小學,即使父教師嚴,也要費上一番手腳。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?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,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。」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,末學實在不敢想像: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? 閱 讀 文檔來源: [...]

|2020-07-27T11:02:42+08:007月 27th, 2020|佛教經典|

聖學根之根(第五冊)

聖學根之根(第五冊)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《養正遺規》的序文中寫道:「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,才會有真正的人才。教育的端正自家庭開始,人才的成就自兒童開始。《易經》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來代表蒙卦,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才,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裡呀!『蒙以養正,是為聖功』,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!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,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了,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?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!」 諺云:「訓子須從胎教始,端蒙必自小學初。養子不教如養驢,養女不教如養豬。」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,十五歲入大學。而在明朝末年,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:「古時人心質樸、風俗淳厚,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。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,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,遭物欲腐化了。再晚兩年才入小學,即使父教師嚴,也要費上一番手腳。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?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,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。」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,末學實在不敢想像: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? 閱 讀 文檔來源: [...]

|2020-07-27T10:58:11+08:007月 27th, 2020|佛教經典|

聖學根之根(第四冊)

聖學根之根(第四冊)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《養正遺規》的序文中寫道:「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,才會有真正的人才。教育的端正自家庭開始,人才的成就自兒童開始。《易經》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來代表蒙卦,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才,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裡呀!『蒙以養正,是為聖功』,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!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,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了,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?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!」 諺云:「訓子須從胎教始,端蒙必自小學初。養子不教如養驢,養女不教如養豬。」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,十五歲入大學。而在明朝末年,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:「古時人心質樸、風俗淳厚,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。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,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,遭物欲腐化了。再晚兩年才入小學,即使父教師嚴,也要費上一番手腳。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?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,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。」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,末學實在不敢想像: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? 閱 讀 文檔來源: [...]

|2020-07-27T10:53:55+08:007月 27th, 2020|佛教經典|

聖學根之根(第三冊)

聖學根之根(第三冊)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《養正遺規》的序文中寫道:「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,才會有真正的人才。教育的端正自家庭開始,人才的成就自兒童開始。《易經》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來代表蒙卦,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才,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裡呀!『蒙以養正,是為聖功』,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!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,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了,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?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!」 諺云:「訓子須從胎教始,端蒙必自小學初。養子不教如養驢,養女不教如養豬。」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,十五歲入大學。而在明朝末年,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:「古時人心質樸、風俗淳厚,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。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,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,遭物欲腐化了。再晚兩年才入小學,即使父教師嚴,也要費上一番手腳。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?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,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。」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,末學實在不敢想像: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? 閱 讀 文檔來源: [...]

|2020-07-27T10:54:16+08:007月 27th, 2020|佛教經典|

聖學根之根(第二冊)

聖學根之根(第二冊)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《養正遺規》的序文中寫道:「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,才會有真正的人才。教育的端正自家庭開始,人才的成就自兒童開始。《易經》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來代表蒙卦,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才,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裡呀!『蒙以養正,是為聖功』,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!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,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了,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?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!」 諺云:「訓子須從胎教始,端蒙必自小學初。養子不教如養驢,養女不教如養豬。」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,十五歲入大學。而在明朝末年,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:「古時人心質樸、風俗淳厚,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。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,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,遭物欲腐化了。再晚兩年才入小學,即使父教師嚴,也要費上一番手腳。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?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,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。」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,末學實在不敢想像: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? 閱 讀 文檔來源: [...]

|2020-07-27T10:39:53+08:007月 27th, 2020|佛教經典|

地藏經講記

地藏經講記 淨空法師㆒九九八年講於新加坡 ◎前言   以往每遇新建道場請我講經,首先必講《地藏經》,然後再講《無量壽經》,勸他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佛法的建立,一定要有土地及建築等硬體設施,修道才有場所;軟體中最重要的是心地法門,心地是修道的依據。《地藏經》是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。如果不懂心地法門,不知從心地起修,最後絕對一無所成,無論我們如何發憤用功,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。中國大乘佛法是以四大菩薩為代表,地藏菩薩表孝敬,觀音菩薩表慈悲,文殊菩薩表智慧,普賢菩薩表實踐。今日佛法衰微,我們修學佛法不能像古大德那樣有顯著成就,原因就是沒有孝敬,沒有根,以這種心態學佛,不是在修學佛法、弘揚佛法,而是在消遣、玩弄佛法,只是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。《觀經》教我們修“淨業三福”,第一福是“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”,這一條做到才能得人身,所修的福報才能在人天兩道去享;如果做不到,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,所修的福到惡道去享。我們做不到,是對事理了解不夠透徹;真正透徹了解,必能懺除業障,回頭是岸。 閱 讀 文檔來源: [...]

|2020-10-29T13:53:36+08:007月 26th, 2020|佛教經典|
返回顶部